·2014盛泽面料展观展邀请
 ·宝大祥家纺加盟(特许经营)纲…
 ·2014协会工作打算
 ·2013年协会工作总结
 ·协会六届六次理事会暨2013年…
 ·理事会会议通知
 ·韩国时尚产业对中国,国际市场…
 ·上海真丝商厦可加盟啦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 展会信息  
 
中国服装论坛 生产思想的地方(图)

15年前,曾经泱泱“服装制造大国”的名头,一旦从“声誉”转变为“包袱”,就越发压得国内无数服装人喘不上气来。
 “制造体质”下,市场里“打拼”多年的老品牌服装,日渐显出单薄疲态。而新生品牌也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寻觅维系生存的养分。
  CHIC的诞生,意味着“打造中国服装品牌时代”的呼声已经响起,尤其是1995年,服装界喊起“打造中国的国际名牌”之后,“时装产业”的雏形被喊了出来。1996年,世界服装名牌论坛的诞生,以历史的角度看,很像临危受命,把品牌经营需要的能量和养分,公开且集中地摆在一个平台上,让“服装品牌们”终于找到了组织和生命源泉。
  2003年,世界服装名牌论坛更名为中国服装论坛,一个名字的改变,同样包含了很多意义,改名为“中国服装论坛”是一种理性回归。
  另一种说法或许更值得思索:一个举办了6年,俨然已成为服装界最高级别的专业论坛,被正式冠以“中国服装”的名称,是否意味着“中国服装”终于不再遮遮掩掩,可以正大光明地登上大雅之堂了?
  2010年,当年的问题早已找到了答案,从2003年至今,改了名字的中国服装论坛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实现那个最大畅想——打造“世界名牌”的中国“芯”。
最可口的“奶酪” 等着你拿走
  1996年,“世界服装名牌论坛”的诞生,让当时那些“新老”服装经营者们,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摆满“奶酪”的大平台。
  在当时相对“饥饿”的服装市场环境下,那些“奶酪”俨然就是发展生命体质必须补充的营养品,芳香四溢的味道,将头脑与“嗅觉”相当灵敏的经营者们聚到了一起。
  尤其是1997年,一块叫“CI”的奶酪,是将中国时尚品牌彻底“时尚”起来的重要标志。“服装企业CI策划与包装”作为论坛主题,通过论坛集各领域CI文化导入成功案例分析,让所有与会的服装品牌经营者认真思索“我是谁?”并在脑中逐渐形成清晰的答案:“这就是我”。
  当经营者开始为品牌塑造“我”的概念时,中国服装品牌也就真正完成了从“作坊”到企业的蜕变,而创造品牌的人也从容跨入“企业家”的行业。
  如今,和许多成功的服装企业家探讨时,关于“企业家”的概念,大家越来越深刻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个称谓,“企业家”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对于品牌、对于个人,甚至对社会对国家对全世界,企业家既是基石,又是顶梁柱;既创造了“风景”,本身也在“风景”之中。
  所以,企业家们的话题往往会回到1998年,那年的论坛主题叫做“企业、企业家与企业管理”。按着企业家们的话说:没有当年论坛上树立了“服装企业家”的形象,并以“企业家”的姿态探讨“企业与企业管理”的深层次课题,全社会对“服装企业”和“服装企业家”的认知度,不知要晚到什么时候。
  把CI这块“奶酪”放到论坛大平台上让参会经营者分享,随之,“服装企业家”的形象在论坛上被树立并放大。当企业家们挺了腰板认定自我时,论坛上的“奶酪”就不再是一味的拿来主义,服装企业家与论坛各方精英学者,可以站在同一个高度,为中国时尚产业的未来,做出诱惑力十足的“服装奶酪”。
  作为中国服装论坛的专业主持,王军(右)已经成为本土服装品牌企业们追捧的业内王牌主持。
最现实的主张 把内部做好
  要把“服装奶酪”做成世界精品,首先要征服国内的市场认知度、社会高度和行业地位。在21世纪承上启下的2年里,“世界服装名牌论坛”把精力集中在“内部事务”的建设与完善上。
  1999年和2000年,论坛在2年时间里,邀请包括美国PLAYBOY 集团总裁克里斯蒂·哈芙纳(Ms.Christie Hefner),法国流行协会主席奥利佛·纪勒民(Mr.Olivier Guillemin),法国女装协会主席CERARD ROUDINE,及美国联合百货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Mr.Michael Steinberg等世界同行,与众多服装企业家共同就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品牌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探讨。
  “服装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经营决策”作为1999年论坛主题,是中国服装企业家,站在专业论坛的高端平台上,为企业持续能够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最系统扎实的管理与经营体系,论坛将服装流行趋势与产销关系的未来构架,融入到服企发展当中,通过消费趋势、设计理念、经营决策和发展规划等议题,事实上,是对企业发展从设计前沿到营销终端,做了一次全方位的梳理,放开了企业家们的战略眼光,对日后中国服装设计文化及终端服务等关乎品牌命脉的“服装分领域”的个性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从1996年到1999年的论坛,是帮助及推动中国服装企业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那么,当进入世界时尚资讯以“网络速度”覆盖全球,及中国经济全面腾飞的21世纪,中国服装产业被时代送到了十字路口,下一步走对了,机遇无限,走错了,处处荆棘。
  于是,中国服装领域内最高级别的专业论坛,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站在高处“选择”路径的义务。2000年的主题“生存与发展、变革与创新”,尽管还是号召服企静下心来,继续完善并拓宽内部构造,但其眼光已明显窥视着国际时尚领域的诸多动态,在此基础上,号召服企建设各种管理经营机制,以求敞开世界大门后,能在快速适应中从容变革与创新。
  因此,本届论坛与美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及台湾机构、专家、学者合作,将世界上最新、最全面的观点带给与会者。如品牌建设中高科技应用,人才培育,网络时代适应能力及销售通路的管理与控制等。
  值得一提的是,从1999年开始,论坛的会址转入北京昆仑饭店举行,搬址只有一个原因,参会人数逐年剧增,原会址已无法承担。
  从2000年起,在企业家们强烈需求下,论坛开始设置更为细密周到,专业性更强,主题辐射范围更广的“多板块构架”。2000年已设置了包括精英对话、市长论坛、企业家充电平台及WTO与世贸组织的权威讲述等四个板块,在专家、学者与听众之间展开互动式的研讨。
站在WTO的山岗上 走自己的路
  中国在2002年加入WTO,对于中国服装人来说,产生及延续下来的各种情绪相当复杂。入市前夕是新奇和兴奋,一个半封闭的时尚产业,在走出“低门槛”跨进“高门槛”之后,已经迅速调整状态打开了市场。中国入世的临近,又让服装人们已更宽广的目光,看到了“外空中”如繁星般闪烁的机遇。
  2001年,即中国入世前一年,中国服装论坛的主题自然是与“迎接”有关的。究竟以什么样的心态迎接?迎接后又以什么样的心态做事?论坛主题设定为“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服装”探讨的,正是关于“迎接”前后的心态问题。
  即将入世,意味着中国服装企业要接受世界范围内的考验,加入国际竞争前的战略准备,是中国服装论坛在这一年里最现实的课题。
  在2天的论坛上,被邀请来的美国、法国服装设计界专家与新加坡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等海外经济、时装界人士与中国服装一线品牌企业家一起,从很多细节着手予以梳理,包括建立知识型的管理模式,塑造并强化企业文化,加快人才培养策略,加快认知并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保持良好、稳定及客观的心态,在WTO的山岗上,走好自己的路。
  正因为2001年初的论坛关于战略准备的探讨和梳理,领军企业家们经过近一年时间消化、调整和建设,待到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时,服装人的心态已经不再盲目乐观或无端悲观,因为在做战略准备的过程中,及时发现了发展中的诸多瓶颈,也及时感触到了“竞争”将面临的激烈程度。
  “职业经理人与服装品牌的国际化竞争”正是在这种“普遍反映”中突起的战略性课题,中国服装企业进入国际一体化竞争,面对国际时尚产业成熟而高端结构体系,企业家们终于意识到,要在中国时尚业的前头加上“国际”字样,就不能只让自己处在高端位置上,作为“名牌战略”的技术保障,“职业经理人”的培育与崛起,成为当务之急。
  同时,WTO意味着信息网络的开放,品牌间合作渠道的开放,后方市场同样在开放,各类洋品牌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在入世之初已见端倪,因而,“面对国际化竞争”在这个时候,不是空泛的题目,而是以论坛的感召力,再一次给中国品牌打好预防针。
  那一年论坛请来美国人福勒(美国服装界三位杰出国内贡献女性之一),以及法国、意大利当红设计师、打板师,还有来自意大利的服装品牌营销专家贵都·芒土拉,从设计前沿到品牌终端,国际服装人所带来的,是来自顶级时尚领域内的一手资料,并站在世界竞争舞台上,以欧美时尚人的眼界和经验,为入世后中国品牌的国际化竞争提供更宽泛的思路。
  “职业经理人”的培育是个长期工程,需要整个行业从教育、观念、管理体系的更新完善等各个方面入手,论坛把“职业经理人”提出来,是服装企业搭建国际化人才架构的起点,直到今天,服装界“职业经理人”的培育还在努力之中。
  而国际化竞争的激烈程度,在这届论坛之后的几年里已越发显现出来,虽然这期间市场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洋品牌鱼目混珠,消费意识崇洋媚外,假洋鬼子“折”乱市场等等,但中国原创品牌的创造和发展,却始终如论坛上所呼吁的:在山岗之上,走着自己的路。
体验经济来临 跨入终端时代
  中国入世对中国服装业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除了那些经常见诸报端的“国际竞争”、“中国创造”、“跨入世界舞台”之大框架外,企业家们开始意识到市场、渠道、终端的建设是品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并开始为营造终端文化聚到一起探索研究、寻找思路,这是不是世界眼光的开拓而带来的良性发展态势?答案是肯定的。
  2003年,“中国服装论坛”上,国际顶级营销大师。在美国《福布斯》所排名的美国经理主管人员教练中名列第一的杰·亚伯拉罕登上演讲台时,场内气氛异常热烈,因为,这年的主题是“品牌经营。”
  从最初吃营养“奶酪”跨入企业的高门槛,服装企业家以主人翁的身份制定并完善企业管理与文化建设等内部构架,到敞开世界大门,迎来一批批国际时尚前端的“角斗士”,促使中国服装品牌必须以国际时尚游戏规则来要求自我,一直到这个时候,大家坐在一起深刻研究关于“品牌经营”的课题,可以说,中国品牌已经进入了从前沿到终端一条产业链全方位的系统打造和建设中。
  这一年,论坛主办方开始在论坛前期对国内知名服装企业家就服装产业发展现状结合论坛主题进行采访,一直持续至今。这就是中国服装论坛秘书长王军经常提起的“飞行采访”。
  深入企业中接触企业家的思想,了解他们的需求,采纳他们的建议,“飞行采访”是近距离了解“民声”最好的方式。
  论坛是个服务平台,无论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只有深入到所服务的群体当中去,才能拿回来最鲜活的资讯,或者是最纠结的疑难病症。
  此届共同探讨“品牌经营”的,除了世界知名的营销大师,还包括来自法国的时尚前沿人士,以及著名的战略专家,这样的嘉宾结构,也是经过论坛主办方认真考虑过的,站在“品牌经营”的角度上,不是以经营论经营,品牌经营是从创意、开发到终端,构成完整产业链的终极表现方式。
  因此,这届论坛围绕主题的核心话题,从国际服装价值理念的变化开始说起,包括既有品牌经验的分析,国际服装产业走势与中国企业市场战略到企业家与企业发展的问题,事实上就是从国际化的思维方式,说到品牌管理、产品定位、产品结构策略等实质问题,再说到企业家建立终端模式的必要性等。
看上去是把8年来的所有话题重新说了一遍,但却是站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市场格局和不同的竞争环境上。也就是说,企业发展乃至产业发展,永远都离不开产业链上翻来覆去被提及的这些环节,在建立起最基本的框架和模式后,人们所要做的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
  将“品牌经营”的课题抛出来,在行业内被消化揣摩了一年后,很多营建终端模式的细节问题势必要付出水面,而此时,中国服装品牌已经全方位跨入“体验经济”时代。
  2004年中国服装论坛以“成就卓越企业的真谛:商道·定位·体验”作为主题,可以说是中国时尚产业“体验经济”全面来临的标志,而将终端建设与体验经济融为一体,也意味着文化力量对终端市场的渗透。
  服装企业家的“商道”,即企业家们的成长与成功之道;服装企业与品牌的“定位”,即寻找消费受众群之道;中国服装直面国际经营管理之“体验”,即国际营销领域的新视角——体验经济,所有与会人士在2天时间里,通过这三大板块里的核心问题共同求道,这些共谋之“道”果然在往后的日子里大行其道,如今已成为品牌发展的生命之本。
  和中国服装领军企业家们共同论“道”的,是欧美和邻居韩国各大时尚企业家们和国际著名营销管理大师哈里·贝克威思。正因为此届论坛成功举办,中国服装论坛从那时起,已成为中外服装企业首脑参会最多、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行业论坛,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服装服饰业内企业高层论坛。
中国原创”的文化含金量
  从宏观的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包括不同延伸品牌的个性文化)到细节的设计文化、管理文化、营销文化……产业发展进入2005年,文化已经无孔不入地侵入了品牌发展的血肉之中。
  从那时起,服装企业家开始意识到,未来国际间的“博弈”与合作,未来品牌基业的延续与传承,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文化的打造和比拼。
  “品牌文化战略与中国制造”作为2005年中国服装论坛主题,对“文化”的主张已经从细节下手,鲜明提了出来。
  “文化”专家阵容的庞大史无前例,包括世界著名文化战略专家曹世潮,PAOS集合体总裁中西元男,还有欧美日韩各国的时尚界人士和企业家,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美术理论家等,与众多服装精英们在一起探讨的,简单地说,就是把“阁楼”上的文化捧下来,加入经济理念和时尚创造为作料,烹制出味道百样,个性鲜明的“时尚文化品牌大餐”。
  在“品牌文化战略”的宏观主题上,分割成几大核心话题,包括中国制造与中国设计、商业创新与革命、时尚经营与经营时尚、企业家精神与执行力、文化尴尬与跨文化管理、审美疲劳与中西方时尚等展开思辨和探讨。
  这几大关于时尚文化创立的核心问题,已经将中国服装产业带上了“云端”。
  一方面,这些核心话题像强心剂一样将“文化意识”从各个角度输进品牌躯体中,尽可能扫清所有遗留的死角。
  另一方面,文化建设与执行是一项浩大无比的工程,有些理念和探索触角,在当时的环境下,还只是一种处在“云端”上的理想状态,或者说,是服装人必须长年为之努力的,通向云端的航标。
  到今天,所有这些话题,依旧是品牌发展最核心的,也是尚未完全成功的文化战略,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能一步步按着航标前进。
  树立了品牌文化的概念,中国时尚的发展进入个性时代,乐观的态势暂且不说,最大的问题是:几年时间里服装人对“文化”谈得过猛,似乎使一些品牌陷入两种局面中,拔苗助长型让文化变得空洞;一成不变型又让文化成为鸡肋,此时,必须有一个号召力强的声音,给大家一些警示和帮助。
  最响亮的声音就是中国服装论坛,以论坛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邀请嘉宾们“雪中送炭”般的建议和启发,那些被堵住的“瓶颈”,很容易茅塞顿开。
  2006年,中国服装论坛主题为“中国服装企业战略突围之路——创新与管理”,其实就是建议所有遇到瓶颈的企业,突破瓶颈最好的途径,就是从躁动的情绪中“慢”下来,再逐步铺垫起思维和执行力上的创新之途。
  来自欧美各国的零售专家、金融专家、文化战略大师、商业史家、奢侈品牌咨询顾问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和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家,如KENZO总裁、THIERRY MUGLER总裁、LECTRA总裁、中国白领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等高管就战略突围、蓝海战略、价值创新等课题展开演讲。
  中国服装企业战略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文化、市场、人才、创意、管理等等,似乎都是正确的。在各位企业家针对企业内部的“突围”方式或困惑进行坦率的剖析之后,著名未来学家、世界文化战略大师曹世潮的一句话,似乎可以将所有口径归纳为一点,只要率先突破了这一点,所有的壁垒都可以自然而然地攻破。
  这一点就是:观念和心境。
今天看到的不只是明天
  品牌文化的血脉融入和创新,顺理成章地将时尚产业纳入创意产业的大环境中。2007年之后,业界谈论最多的,大概就是“创意产业的未来空间”。
  如何消化创意产业的全新理念?如何拓展创意产业的未来空间?中国服装论坛一贯主张的就是:无论身处何时何种境地,都要以未来的眼光做今天的事,反过来讲,做今天的事是为未来铺路。
  文化创意产业是个“不新”的新兴产业,就像服装业,从起步到今,也折腾了30年,但真正进入创造时代,或说品牌时代,也不过十几年光景。
  在这十几年里,时尚品牌发展的速度异乎惊人,这与中国服装论坛的推动有着很大的关系,这期间,论坛既是品牌共建的高端平台,也是品牌身边的亲密搭档,还是品牌发展的见证人。
  一个产业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发展,自然是好事,但快也有快的问题,“贪多嚼不烂”的俗话不是没有道理。事实上,论坛在这几年提出的诸多课题和细节分析,企业家们都是听在心里,也努力在做,但始终还没有达到相对理想的目标或状态,甚至,很多品牌做起来,还比较吃力。
  论坛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相互探讨更多解决途径的平台,或者说,是集世界眼光和智慧,加强企业家们更先进的意识和思维,并帮助有识之士将发展战略进行细化的过程,但如何消化?如何执行?“企业”才是唯一的执行者。
  当服装品牌跨进创意产业的大环境中,品牌打造的眼光就要放得更远,所有吃不消的问题,或是还未达到的状态,都需要企业家们马不停蹄的创造挖掘,很多时候,难免进入偏执之中,只顾着埋头走眼前的路,顾不上看看未来,或者压根就看错了未来。
  这样的阶段,中国服装论坛要做的,就是提醒并帮助“创造今天或明天”的人们,认真想想“明天的明天,无限的明天”需要今天去做什么。
  “未来五年,中国服装品牌赢在哪里?”作为2007年论坛的主题,就是让人们暂先放慢行走的步伐,先抬头看看五年前后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和我们在这样一个全世界共同的平台上,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争取赢点,然后,再此基础上做好今天的事。
  15位世界级经济学家、营销专家、管理大师和世界知名品牌经营者组成的强大嘉宾阵容,强烈营造出中国品牌在未来能够显现的“霸气”。
  要清楚未来五年赢在哪里,首先要清楚未来五年社会发展的大体走向,才不至于因盲目而犯错。
  环保,是很多专家的共识,未来五年,节约能源、注重环保一定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加强环保意识,不仅是品牌必须正视并追随的方向,也是势必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那么,创意品牌企业就必须尽早从此处着手做些事情,既符合自身的社会角色,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同时又要顾及自身的终端营销,以及文化的延续,利润的攀升……
  在论坛结束后不久,随着绿色奥运的影响力,以及始料未及的汶川地震,当然还有经济萧条,全球灾害频起等等“上帝的愤怒”,全球化的环保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到了5年后的2010年,已经成为全人类发起的最强最广的共鸣和感召。中国服装品牌从五年前的论坛得到的启发,在今后的日子里,将发挥出更大的成效。
  当然,不仅是环保,包括文化创意与经营,品牌影响力的塑造,品牌价值增值战略等等,每位演讲者和企业家,都在彼此的思想碰撞中,看到了一个更具象的五年,以及更良性的盈利方式。
  品牌优势,此时此刻可以作为主题提上日程,因为在十多年品牌建设中,随个性消费时代品牌文化的建立、时间的凝练,许多原创品牌自然拥有了谈论“优势”的资本。
  未来五年要争取赢点,当然以发扬优势为先。2008年初,人们沉浸在绿色奥运的畅想中,无限的商机成为企业家们补充养分的巨大能源,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服装人们明显要比往年忙碌得多。
  2008年3月底开始的中国服装论坛,主题为:寻找建立品牌优势的新能源。在这样一个满怀希望的时刻,让企业家们可以挺直腰板,凭“优势”来扬眉吐气。
  从这年起,论坛演讲嘉宾的行业范围较往年更广,从本行业精英,到文化领域、艺术领域、跨行业企业家(创意产业内)、和本行业国际顶级品牌高管、广告创意大师、以及影视导演等等,近20为中外嘉宾,堪称各行业精英的大汇聚,当然,少不了中国原创品牌的企业家们,有的通过自身品牌案例,有的分析既定品牌优势策略,语言与语言之间的空间碰撞,思想与思想之间的时空碰撞,都在交流的过程中,被二度解构,被二度创作。
  在遵守经济政策“基本面”的基础上,先找出不同品牌优势之所在,无论设计开发还是终端营销,找到自我发展优势,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渠道,将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尽可能的通过优势提升,来影响品牌建设发展的每个环节。嘉宾们所讨论的,事实上,最核心的本质依旧是“创新”。
  想创新,认清自己是最重要的。在优势的基础上创新,或许是增强优势新能源最好的办法,而且,当你认清自我优势的时候,所有的创新也都变得有的放矢。
寒风突袭 紧急防范
  喜气洋洋的奥运会给服装人,尤其是企业家带来了喜气洋洋的商机。不过,“天有不测风雨”的俗语却在本来一片祥和的奥运年底,如强寒流般席卷而来。
  奥运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金融危机是属于世界的,同样在第一时间里波及到了中国。尤其以轻工业创意产业为平台的服装领域,更是感受到了酷寒的滋味。
  制造型企业倒了大霉,因为全世界都没钱了,订单自然少得可怜。创造性企业也没好过到哪去,从2008年年底,到2009年整整一年,商场里铺天盖地的打折就未停止过,谁能想到那些折扣背后饱含着经营者多少眼泪?
  在最寒冬的日子,中国服装论坛迎来第14个年头,论坛之所以没有在寒冬里讨论如何御冬,而是探讨冬天过后,如何恢复元气,最大的原因就是,论坛站在世界高起点上,已经率先看到了寒流过后的曙光。所谓“寒流”,不过是大气流动的短期现象,春天总归是要来临的。
  但一场全球性的寒流袭击,的确让中国乃至世界服装业伤了元气,“重塑危机后的中国服装品牌”,有点像医学界对甲流的控制和预防,不是常规性的话题,却是挽救生命的能源。
  这年,论坛上同样请来全世界各行业的精英人物,话题从全球化的经济危机带给自己或自己所在行业的影响,到这场寒流对中国正值青春期的服装产业的冲击,再到挺过危机后如何吸收养分,以便恢复元气,全面复苏,甚至还讲到在寒流中创造奇迹,在寒流过后呈现神话的可能性。
  很多专家的观点让服装人对“寒流”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许多经济学家和国际时尚人士普遍认为:或许金融危机对中国服装产业发展是个绝好机会。
  比如,面对世界经济不景气,欧美时尚产业的冲击一定更大,那么,拥有丰厚原始积累的中国服装企业,或许真的可以静下心来,重新做好产业链上的整合,联合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打造出真正的国际品牌。这是亚洲博鳌论坛的秘书长龙永图给出的观点。
  危机是坏事,但通过一场危机,中国服装产业有可能会提高在整个世界体系当中的地位。持类似观点的专家不占少数,也就是说,世界金融风暴或许会长时间内放慢国际时尚发展的脚步,中国服装产业虽然也会受到风暴的影响,但只要找到重塑品牌的方向和方法,至少可以借此缩短与欧美间的差距,真正进入主流视线。
  改善固有的不可持续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现隐藏于寒流背后的商机,保持乐观心态把危机当“投资”,根据消费形式和消费心理营造适时的终端氛围,依据当前形势和社会潮流解读流行趋势……都成为在论坛上铺就的“重塑品牌”的诸多途径福祸相倚,但因祸得福的关键在于,了解“祸”之起因和波及范围,在知己知彼的状态下,勇敢地迎面出击。
  这样的态度,是论坛上演讲嘉宾与企业家从一开始就达成的共识,人们在语言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中,敞开了无数重塑生命力,甚至是打破固有框架的渠道和模式,中国服装人看到的不仅是曙光,还有朝阳衬托中的“峰顶”。
 
来源:      时间:2010/3/10 11: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