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盛泽面料展观展邀请
 ·宝大祥家纺加盟(特许经营)纲…
 ·2014协会工作打算
 ·2013年协会工作总结
 ·协会六届六次理事会暨2013年…
 ·理事会会议通知
 ·韩国时尚产业对中国,国际市场…
 ·上海真丝商厦可加盟啦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 行业资讯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三段“主旋律”串联起华彩的乐章

      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巨变蕴藏在点滴的细微之处中,从街道上的灰黑白到如今的姹紫嫣红;从被误读的“选美”到T台上袅娜的模特们,从整日与缝纫机打交道的裁缝到镁光灯聚焦的服装设计师,再从在“验厂”中疲于奔命的工厂老板,到大地震面前伸出援助之手的企业家……
   我们想,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依然是一段离不开“主旋律”的日子。
   我们无意去捕捉这段主旋律中的每个音符,我们摘取了其中的三段:从“品牌战略”的如沐春风、到“设计师品牌”的悦目悦心、再到“社会责任”的渐进高潮,它们悄然地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记录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同心合力的一部前进史。
   我们执著地相信,未来,这三段“主旋律”,它们会珍藏在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内心之中,演绎出各自精彩异常的版本。而它们的存在,也必将帮助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最终串联起华彩的乐章。

   观察

   “品牌战略”渐成主流意识

   1997年,在中国服装协会的工作报告中,中国服装发展名牌战略正式确立。自此,“品牌战略”成为中国服装产业前进中的“主旋律”,而在接下来的11年里,“品牌”作为一个关键词,成为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主流”意识。由此引发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产业链的集成创新,让中国纺织服装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内实践了一把真正的“改革开放”。
 
   说起中国的“品牌”战略,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人。
   我们摘录了他在镜头前的一段原汁原味的表白———
   “我在这个行业里面,提出名牌战略是最早的,市场网络经营最早的。1990年,那时候1700元钱30秒。我当时去中央电视台,找那个广告部姓董的女同志,她说历史上还没听说过服装还要打广告,我就是最早的。后来包括建立股份制、转制、推向上市、开始用设计师、推出设计品牌、走国际化、多品牌战略,在整个行业里面都是最早的。在这个行业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两个字,叫创新。”
   说这段话的,正是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显然,这段语录不乏狂傲色彩,但平心而论,却并无多少夸大的成分。中国服装在90年代初,仍然应验着“在盲人的国度里,一只眼睛的人就能成为国王”,然而郑永刚的出现,多少有点特立独行的意味,他在媒体面前表现得比一般老板从容,他具有煽动性以及确凿性的表述,总是能够成为专业媒体选题策划的绝佳素材。
   “不要太潇洒”的广告语、百货商场外面排起长龙的抢购顾客……透过这些影像片段,“品牌”战略开始撩拨起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神经。
   1997年,在中国服装协会的工作报告中,中国服装发展名牌战略正式确立,“品牌”在各大主流媒体被反复提及,中国纺织服装对“品牌”经营的探索从此拉开了序幕。
   可以说,中国服装的“品牌”战略是有的放矢的,它没有采用宏大叙事的“道德”灌输,而是把落脚点放在了几个“节点”之上———“名师”、“名牌”、“名城”。
   这三个“节点”,实际上将企业、设计师以及产业集群的力量由点及面地综合统筹了起来,彰显出特殊时代决策层的智慧。
   自此,一系列承载品牌的制度构建与活动平台也开始陆续登场———
   自2003年起,中国服装协会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彰显对原创品牌的推崇;2004年起,协会积极协助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进行了中国名牌服装产品的申请立项、评价指标、申报条件、评比通则和评比细则制订及专家评定推荐等工作;自1993年,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走过15年之旅,折射出中国服装产业繁荣发展的脉络,为无数中小品牌走向壮大奠定了坚实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服装品牌发生着一系列悄然的变化。品牌价值、资本运营、模式创新、管理思维、商业伦理、企业家精神……这些惹火的字眼便成为过去中国服装发展纲要的精辟代言。
  不可否认的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的中国服装产业,“变”和“应变”成为了这个时期最具博弈色彩的主题—————配额取消,中美、中欧震动全球的纺织品贸易摩擦,中美、中欧协议的签署,人民币汇率改革,出口关税征停等一系列变化莫测、惊心动魄的事件伴随着行业发展的始终。
   2008年,“阵痛”更是成为中国服装品牌在升级与转型之中必须承受的考验。
   然而,品牌的魅力恰恰在于“创新”,如果有“创新”,那么“品牌”就不怕消亡,如果因为外力因素消亡了,那么这样的品牌就是“伪品牌”,这样的过程虽然听上去非常残酷,但恰恰是中国服装产业脱胎换骨、迈向另一个高度的必要代价。
   好在,这样的共识让我们对未来多了几分期待———新一轮的创新,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企业的创新,而是产业链配合集中创新问题。供应链通过密切配合达到集成创新,将使得中国纺织服装构建出高效、健康的供应链体系与模式,若干年后,中国纺织服装会一改以往的层次不齐,以一个更加优质的集体姿态示人。
 
   “创意设计”建构主流审美

   改革开放给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带来了新的视野和资源评价体系。“创意设计”逐渐取代“加工生产”,能力成为稀缺资源。除了企业品牌自身对设计能力的追求,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品牌出现,伴随着鲜明的设计师个人风格,以及对商业运作的敏感与平衡把握,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上绽放光芒,同时叩响了全球时尚之门。
 
   以往作为“绿叶”角色存在的中国设计师开始以“品牌”的名义出现。
   中国国际时装周,就是这样一个张扬设计才情的舞台。
   据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介绍,在1997年创办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发展轨迹分不开。在他看来,中国国际时装周主要分三个阶段:一、1997年~2000年是中国入世的主要谈判期,时装周在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与世界接轨;二、2000年~2003年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处于过渡期,时装周也处于一个调整期;三、2003年后,中国全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包括贸易壁垒取消、配额取消,时装周这几年也进入一种完善和充实的阶段。
   十年磨一剑,“载体”的不断成熟,折射的是中国设计群体的不断成熟。
   可以看到,不管是作为企业品牌,还是设计师品牌,在国际T型台上,“中国设计”的出镜率日渐提高。
   2006年9月份,在米兰时装周上,中国商务部组合了名瑞、杉杉、耶莉娅、凯喜雅等几个国内大企业,以“中国日”的官方名义作了一场发布会。而在接下来的巴黎时装周上,谢锋又在法国高级时装公会和中国服装协会的联合推介下,做了该时装周的第一场秀。
   接着,例外品牌的设计师马可也带着她的“无用”品牌亮相巴黎国际时装周。
   除了谢锋与马可,计文波、罗峥、杨紫明(卡宾先生)、房莹等也纷纷走出国门。其中,计文波和杨紫明已经在米兰男装周、卡宾和罗峥先后在纽约时装周上亮相。
   有业内人士评点:以大的视角来看,抛开作品水平高低不谈,中国设计师在国外舞台上整体亮相的最大价值,或许就是为西方时尚界观察中国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景象:既有马可的艺术气质,又有谢锋的商业风景,还有计文波的兵马俑;西方时尚界一下子看到了真正属于中国设计的丰富面貌,这也将是今后中国设计师区别于日本和比利时设计师的最为本质的重点所在。
   而王庆则预言:“在下一个阶段,中国将不断涌现设计师品牌,尤其是在个性化非常强的女装市场,融入其中的设计师品牌会越来越多,设计师创立的品牌进入商场销售的现象,也将会大量出现。”
  而当设计资源逐渐取代生产加工资源受到足够的尊重,在全球产业链之中的“中国制造”,它的生存技能将越来越丰富,其文化魅力也将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社会责任”晋升主流价值观

   从企业内部社会责任规则的积极遵守,到“汶川大地震”中纺织服装企业所表现出来的公益心,“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最为推崇的商业伦理。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引领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拥有了一颗“资本向善”的自律心,这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改革开放30周年中树立、摆正主流价值观不可抹去的一笔,同时也是“中国制造”获得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障。
 
   曾几何时,夹杂在各种关于“血汗工厂”的流言蜚语之间,“社会责任”,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是国际贸易中人为设置的壁垒;也有可能是企业留住员工的法宝;它可能会让员工们真正对所属的企业产生货真价实的“归属感”,也有可能,它不过是企业对着门外迎客、关起门来变脸的一种表情……
   这个时候,摆在前进中的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面前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来定义“社会责任”的褒义和贬义?它是工具,还是绊脚石?它是大势所趋,还是可以睁眼闭眼的“形式”或者“排场”?
   这时候就需要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利用组织的力量给予一个明确的答案。
   “与其让别人来制订规则,为什么不自己来制定、评判规则?与其让企业疲于应诉,为什么不主动自律?与其让社会责任这个本该美好的词汇沦为壁垒,为什么不把它作为自己形象加分的支点?”这样的思索成为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启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的开端。
   2005年3月27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布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实施指导文件;2005年5月31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发布了《CSC9000T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总则及细则(2005年版)》。2006年3月,CSC9000T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首批确定了爱慕、铜牛、大杨、盖奇、汉帛、红豆、乔顿、报喜鸟、如意、溢达等10家试点企业参与CSC9000T试点工作;2006年12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CSC9000T“10+100+1000”项目全面启动;2008年6月18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将发布《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并再次发布其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2007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
   “不仅要关注是什么产品,还要关注是用什么材料、以什么方式生产。既要关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又要关注和谐的生产关系。要从过去关注产品本身的质量、性能、功能,发展到也要关注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社会的价值。”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说。
   高层的声音很快被先知先觉的企业家们心领神会,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其实也已经在社会责任的自觉履行之中尝到了甜头。
   “民营企业既要树立产业报国、守法经营的‘红色品格’,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塑造生态和谐、环境良好的‘绿色品格’。”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说。
   “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向,首先要让企业富起来,其次要让它成为企业内在的需求。最后,整个社会责任体系的建立,不仅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配合,还是不同类企业之间的配合,甚至是竞争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优势互补。”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如刚表示。
   而除了企业内部责任的遵守,中国纺织服装的社会公益心也在危机时刻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张扬。
   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纺织服装行业迅速投入到赈灾救困当中,中国服企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以及成熟作为令人钦佩。
   另外一个层面上,责任的光芒同样给品牌企业带来了实质的利好。
   “去年10月到12月,与2006年同期相比,总产量提高1%,人均产量提高22.75%,人均效益提高了33.53%。”6月19日,旭日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杨勋在《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及《2007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发布会上说。 
   深有同感的还有“如意”。2007年4月,德国HUGO BOSS公司采购与社会标准部专家一行6人来到山东如意集团进行验厂和考察活动。最后,在12项满分为48分的核验项目中,如意取得了44分的高分,如意也据此与 HUGO BOSS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商业合作关系。
 
   倾听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谈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纺织工业发展

   中国的市场规模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持续地扩大,这对世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吸引力,也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自身获得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当前,内需已经占到国内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比重的75%,而2000年的时候,这个数字是67%。但是,中国品牌的国际化进程与国际品牌的本土化进程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而言确实是最为严峻的挑战。
   一个很明显的现实摆在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面前:在各国制造中,无论哪个国家也不如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大,但它们的含金量却不同。中国能生产出来最好的产品,但是创造的最高价值如技术、品牌、国际营销等都还在发达国家手里,中国仅仅得到价值链上的10%-20%的利润。
   全球化条件下,除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还仍然存在汇率、税率调整的风险和影响。但这是国际经济进入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不是依靠行政可以扭转的。
   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关键。发达国家并没有放弃服装产业创造的优势,中国也并不是停止在仅仅给别人打工的位置。当前中国的出口产品中有32.9%是外资企业的,有相当多的品牌企业在跨国配置资源,它们聘用外国的设计师、采用先进技术为企业服务,所以在当前全行业经营比较困难的环境下,仍然保持了比较快速的增长。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谈中国服装产业的阶段与转型

    回顾行业发展之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服装业大规模的产业升级有两次:第一次是从1988~1997年的“黄金十年”,特别是1992年以后,我国服装产业得到了极为蓬勃的发展。这是一次大规模产业升级,领军企业诞生,他们率先提出了“名牌战略”,服装出口迅速地发展起来。总结这10年,总体来说这是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的10年。在这10年中,服装出口增长6.5倍,产量增长4.7倍,在这个时期备受关注的核心词语恰恰是“规模”。第二次产量快速增长是在2000~2006年,单就产量增速来说已经明显低于第一次———这7年中,服装总产量和出口均增长了2倍。大体来说,这一阶段是一个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和以品牌为核心纵深发展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被提到最多的核心词语已不光是规模,更是“品牌”。
    这两次产量的冲高、倍数级的增长,正是服装行业两次大规模产业升级的结果和表现。当然,第二个阶段在2007年末的重重困境中悄然收尾,但这也同时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第三个产业升级阶段的开始。适度的优胜劣汰,将使得中国服装市场的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阵痛期过后,将会有更多的智者进入产业发展的快速通道。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谈中国国际时装周与设计师品牌的发展

   时装周创建之初我们在谈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现在要说的是怎么样体现自己的创造力、怎样培养本土品牌、怎样彰显我们的原创力。所以时装周从创立的国际化模仿、到过渡期的调整、到现在完善期的本土体现,跟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的提升是息息相关的。
   设计师的品牌在市场上还不不能成为主体,但是它已经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现阶段中国的市场变化和需求是设计师品牌成长的最佳时期。我们知道过去20年的发展实际上是工业化的进程,工业的资本积累是比较雄厚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程度把社会化的大生产已经扩大到全球。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创造品牌,只要你有组合生产要素的能力,这个能力主要是指两个,一个是资本,一个是创意。随着知识资本与商业资本的积累不断扩大,设计师品牌发展会比较快。
来源:      时间:2008/9/24 11: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