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盛泽面料展观展邀请
 ·宝大祥家纺加盟(特许经营)纲…
 ·2014协会工作打算
 ·2013年协会工作总结
 ·协会六届六次理事会暨2013年…
 ·理事会会议通知
 ·韩国时尚产业对中国,国际市场…
 ·上海真丝商厦可加盟啦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 行业资讯  
 
纺织服装产业转移:青山遮不住

      产业转移是市场驱动的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国际上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和中国国内的产业转移大潮悄然掀起。产业转移中,于转移方和承接方来说,都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同在:应对得当,将有力促进双方的产业升级或经济发展;否则,也极有可能给转移和承接双方带来不便与不利的深远影响。面对遮挡不住的产业转移大潮,需要我们运用各种智慧手段来积极有效地应对。
  全球经济掀起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
  产业的国际转移体现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世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更多地通过产业在国际间转移来实现。每一次技术的进步或世界经济环境的大变化都会带来世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从而引发国际间的产业大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梯度性、阶段性规律和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转移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二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梯度推进;三是以加工装配开始,经过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的积累,最终过渡到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本地化生产,实现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不仅使转移国家或地区获得了产业升级的动力,也使承接国家或地区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外部支持。迄今为止,历史上发生过5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几乎每一次国际产业转移都对承接国家或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发展起到过重大作用。日本、西德二战后以及“亚洲四小龙”20世纪70年代的成功发展皆得益于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
  20世纪80-90年代,“亚洲四小龙”以及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低端产业向中国沿海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优惠的税收等综合性成本优势更是大大吸引了全球制造业向中国快速流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充分利用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主动承接了“亚洲四小龙”及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引进了数以十万计的现代化工厂,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了传统产业,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目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加工业已在品牌建设、企业管理、资本运作、人才培育、产业配套等方面积累了明显优势。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不仅产业水平得到迅速提升、产业结构得到快速调整,而且经济社会得以全面快速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浪潮的涌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进入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投资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服务业转移对世界产业结构产生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系统、全面和综合的影响。
  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加快是“经济全球化”进入“服务业全球化”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服务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着世界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而且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各国的经济、产业、技术的发展模式,并对各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利益的提升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决定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与需要耗费大量土地、能源的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发展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将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应抓紧发展生产******务业,吸引更多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高端制造、研发环节和现代服务业投资,发展和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参与软件等国际项目外包,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也是防止产业承接国家和地区对产业输出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技术产生过度依赖,避免陷入“拉美陷阱”,规避承接国家或地区失去经济发展自主动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国产业升级迎来产业转移
  在中国发达地区迎来新一轮国际服务业大转移的机遇的同时,中国国内也在上演一出产业升级与转移的大戏。一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接收国际产业转移的最主要方式。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相对应,中国吸收国际产业转移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区,幅员辽阔的中西部地区只占外商直接投资的15%左右。这一发展状况客观上形成了东西部的产业梯度差,并给中国东西部的进一步产业升级带来了可能和机会。
  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人工成本、土地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不断消失,加之近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加工贸易政策收紧、成品油价格居高不下、煤电油运力紧张等重重压力逼近,以及节能减排和新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政策******,“成本倒逼”迫使东部地区实现产业升级,激发了东部产业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加快兴起。
  事实上,从欧美到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到中国东南沿海,再到中国中西部,世界产业转移的最初动因都为成本所逼。
  以劳动密集型的典型行业纺织业为例,人民币每升值1%,浙江省的棉纺织、毛纺织、服装业的利润率下降3-6个百分点。不仅仅是纺织行业,电子元器件、玩具、陶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境遇类似。
  当然,在看到制约因素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优势和互补关系:沿海之长,恰是中西部之短;中西部之长,恰是沿海之不足。双方取长补短,就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在新的产业转移中,东部完全可以将改革开放初期的“海外接单,沿海加工”模式,演变为“沿海接单,内地加工”,形成一种互补的发展模式。
  对于东南沿海企业来说,产业转移可以摆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升级,又可以享受到中西部正在蓬勃发展的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实力。而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可以通过加快投资迅速拉动经济增长。根据湖北省商务厅的统计,去年全省通过赴沿海开展对接招商工作,共签约项目630个,合同额高达936.8亿元。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转移是很自然的态势。有效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将土地、资源、劳动力、运输等敏感成本的生产加工环节有选择地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
  不少加工制造企业从沿海迁到内地,不仅摆脱了缺人、缺电、缺地的困扰,还找到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湖北,也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凡是可以下放的权力一律下放,凡是可以取消的收费一律取消,凡是可以精简的审批事项一律精简,尽力让初来乍到的企业能落地生根。可是,正所谓故土难离,不少沿海企业搬到内地之后,还是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很多企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以后遭遇到产业链不配套的问题。
  东南沿海企业除了一部分向中西部等内陆地区转移,还有一些则向更具有成本优势的东南亚国家或者其他欠发达国家外移,可是这些企业在国外也同样遭遇到了产业链不配套的问题,甚至更严重的商业环境等问题。在产业外移受阻之后,再次调头回到中国的内陆省份。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产业转移中可能发生“产业空洞化”现象,也就是在本地产业尚未完成产业升级换代的情况下,传统产业因为成本上涨的压力快速逃离,一时导致产业转移地区陷入无产业“后继者”的尴尬局面。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香港制造业曾一度大规模快速迁入珠江三角洲、广东省和内地其他省区。而在制造业产地外延扩大的过程中,香港制造业自身没有得到及时调整与升级,而是完全仰赖服务业来支撑香港经济,直接导致了香港制造产业的“空洞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香港经济的平稳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的担心,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在当地又出现了“筑坝拦水”的现象:通过降低企业的厂租成本、提高企业补贴等方式挽留待转移产业,或者向本地周边相对欠发达地区就地转移。这导致一些中西部地区虽然筑好了“巢穴”,却未必能引来“凤凰”。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中出现的种种矫枉过正的现象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产业转移固然要防止形成转移地的“产业空洞化”,但是更要看到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的紧迫性,与其边守边退,不如变“长痛”为“短痛”,一步到位,以壮士断腕的气概“腾笼换鸟”,换来具有未来竞争力的产业,为承接下一波的国际产业转移和保持国内产业转移输出地地位打下坚实基础。
  产业转移谨防再走“弯路”
  产业转移必须要有长远眼光,于承接方而言,要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特别是要警惕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移。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承接国际转移中,曾经为高污染、高能耗、不环保企业设置过低门槛,有过惨痛教训。在此轮国内产业转移中,中西部地区要坚决将此类企业拒之门外,择“善”而从。
  事实上,靠土地和税收优惠一度是长三角招商的主要模式。这种不惜血本的招商带来种种无法修补的恶果。
  东部沿海地区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大潮再次掀起了长三角地区的招商狂潮,一些地区甚至出现零地租的恶性招商。针对长三角地区招商竞争日趋恶性化,9月16日,国务院******指导意见紧急叫停。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旗帜鲜明地指出,长三角“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实行相对统一的土地、税收政策,营造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
  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要根据产业的运行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规律来选择,主动科学地承接。中西部地区如果不顾土地、资源、生态以及劳动力等等方面的承载能力,过分夸大在这方面的优势,可能会使得中西部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盲目乐观,或者盲目承接。
  湖北省省长李鸿忠认为,梯度转移不等于把污染企业搬到中部,而是在技术升级、节能环保前提下的转移。中部承接产业转移要一步到位,不能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降低对“进门”产业的选择标准。
  目前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成本优势十分明显。但同时,中西部生态脆弱、经济基础薄弱、配套设施不足、社会相对贫困、人口较为密集,面临很大的发展压力。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的城镇建设、产业布局、生态风险、生态安全问题都需要认真考虑。承接产业转移对中国中西部地区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对中西部地区来说,如何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先进设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形成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和新机制才是最重要的。
  专家建议,要采取多种方式为产业转移提供资源整合的平台。中西部地区要积极承接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要努力摆脱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困境,除了增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之外,还要将产业转移的链条延伸到研发和设计环节,特别是要以良好的环境鼓励和引导产业转移。中西部的地方政府跟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政府在开放的理念上、对企业支持的程度上以及行政效率上都有很大差距。因此,除了地理位置、交通、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产业链资源等因素外,政策环境、意识观念对产业转移的成败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加强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培育本地区重点和特色行业。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同时加强工业园区的建设,发挥产业集群效力。
  总之,新形势下中国产业的内部大转移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的产业梯度转移,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经济潮流。本世纪前20年是中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奥运会后,中国经济转型的步伐必将加快,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启,只要我们拿出勇气和智慧,顺应潮流,就一定能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迎来产业转移的共赢局面。
来源:      时间:2008/10/8 11:16:51